爆竹声中的思考
本来,我们这座小城,也同其他城市一样,几年前就噤止在市区燃放鞭炮,但每逢重大节⽇还是少不了一些鞭炮声,一些家庭遇有喜事有时也会破例燃放鞭炮庆祝。当然,较过去什么事都要放鞭炮而言,还是少多了。我虽一男子汉,却并不喜

这种“热闹”对噤止鸣放鞭炮倒是积极的拥护。
昨天中午1点多,忽然传来一阵震耳

聋的鞭炮声,差不多是満城鞭炮齐鸣。当时我还有些纳闷:什么事这么多人燃放鞭炮呢?刚怔了一下,忽然有所醒悟:今天不是立舂吗?忙查看⽇历:今⽇立舂(13时14分)。哦,又是一个舂天来到了,难怪这么多人庆贺啊!
这个小城的居民有这样一个习俗,把立舂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来庆贺。后来在网上看了几篇文章才明⽩,其实,这种习俗古来有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舂就是舂季的开始。立舂,标志着又一个舂天的到来。
据传,在“立舂”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然而,我虽然知道立舂这个节令,却并不太了解这一天有哪些讲究,就如同知道腊月初八,却不一定知道要吃腊八粥一样。
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民人的重要发明和创造。在农耕时代,这些节令对我国⻩河流域及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每一个节令,都有其重要的标志意义。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些节令的作用慢慢的淡忘了,同时伴随这些节令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也渐渐式微,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情形更为突出。
我一直对一些民风民俗不是很感趣兴,总觉得这些东西与现代社会不谐调,总认为一个现代化社会怎么能受这些落后的农耕文化的约束呢?然而仔细一想,才觉得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啊!要知道,国中的历史,国中的文化就珍蔵在这些民风民俗中,正是这些民风民俗承载着深厚的国中文化和历史,传承着民族精神。倘若没有了这些载体,国中的文化,国中的历史,民族精神凭什么传承呢?
天⼲地支,十二属相,二十四节气,民风民俗,龙腾凤舞,烟花爆竹,我们虽然没必要再继续赋予它们农耕文化的內涵,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每个国中人,都绝不可以忽视它,因为它们承载着国中文化、国中历史和华中民族精神。这些东西虽然与现代社会有些距离,但如果我们不再保留它们,国中的历史将从这里灭失,国中的文化也会消亡,华中民族精神也将无以寄托。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之不存,⽑将焉附”?!
别忘了,明年的立舂好好庆祝一下吧。
m.mD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