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长孝子朱寿昌谈起
朱寿昌,国中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刘氏被嫡⺟(⽗亲的正

)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发誓不见⺟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和两个弟弟,⺟子

聚,一起返回,这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有诗为证:七岁生离⺟,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虞汝明曾在《亲恩歌》中写道:“十月怀胎儿

生,牙关紧闭眼睛昏。直从剪下胞⾐后,再过三朝才是人。撒得浑⾝尿屎来,爷娘忙把破⾐揩。略无半点憎嫌意,洗涤勤劳⽇几回。听但嫡儿哭一声,翻⾝就把手来擎。只愁伸缩惊儿觉,自己何曾睡得成。幸得儿生两岁零,扶墙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六七龄时要读书,经营修脯费踌躇。现成茶饭朝朝奉,道是吾儿辛苦初。孩提转眼已成人,食爱肥甘⾐爱新。但愿吾儿知爱好,自⾝耝草也甘心。如何容易得成人,费尽爷娘万苦辛。娶妇⼊门看习惯,暗添⽩发数茎新。”因此,国中有句老话:“百行孝为先。”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

源。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聇八德中“孝”排在首位。孝敬⽗⺟,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敬⽗⺟的人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曾子是孔弟子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两千多年来,他的许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传诵。曾子说,对⽗⺟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蒙羞;最底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他认为对⽗⺟的孝敬,与对家国、事业、朋友的尽责尽心是一致的。凡是为⽗⺟争光的行为,都是孝敬⽗⺟的表现。相反,任何⾜以使⽗⺟蒙羞的行为,如做官不能奉公尽职、与朋友

往不讲信用、场战上临阵脫逃都看作是对⽗⺟不敬。认为“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
朱寿昌是安徽天长人。可他的名字竟然一度时期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其中写到宋代的孝子朱寿昌。朱寿昌与孟郊应该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两个人都很讲究孝道,但两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孟郊是做官

⺟,朱寿昌是弃官寻⺟。在国中传统文化中,孟郊和朱寿昌在当时所生活的时代里,都曾经被奉为孝道的楷模。鲁迅是1926年5月写这篇文章的,稍后不久,即受到北洋军阀通缉离开京北到厦门任教,那时有追随名师的风气,有些生学陪同他南下,其中有个姓陈的生学,后来这位生学留在厦门大学当了教授。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教授的儿子陈元胜,是位散文作家,辗转在天长秦栏镇中学当教师,他在这个短暂停留的陌生小镇上没有

人,喜

独自去郊外转来转去,有一天无意中发现一块埋在土里的墓碑,明弘治年间所立,清嘉庆二年重镌,铭刻的就是朱孝子的事迹。陈元胜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刚复刊的《安徽文学》上,那时的杂志寥若晨星,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天长很多人从此便都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子朱寿昌,就是该地秦栏镇人。
朱寿昌在《宋史》有传,其⽗是工部待郞,所以他是个“⾼⼲弟子”仕途很顺利,曾做过通判、知军、知州、少卿及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但他的⺟亲是个小妾,遭到遗弃。依照传说,朱寿昌与⺟亲的分离,非常符合孟郊《游子昑》描摹的情节:临别之际,⺟亲为懵懂年幼的儿子

制了一⾝⾐服,那种针短线长密密

就的情景,自始至终萦绕在朱寿昌的心灵深处,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加挥之不去拂之难消。朱寿昌当了员官后,派人四处查寻生⺟,并为此烧香拜佛,甚至采用了灼背烧顶、刺⾎书写《金刚经》等极端手段,以求神灵庇佑,还是没有找到。他⼲脆弃官不做,亲自查访,终于与流落陕西嫁为民

的⺟亲团聚。当时是神宗皇帝当政,大宋王朝正处于巅峰下滑阶段,整个社会需要一些凝聚力,于是宋神宗赵顼颁发圣旨,让朱寿昌官复原职,号召全天下臣民向他学习,同时代的一些著名文人作家,如苏轼、王安石,都遵命或自发地,写了歌颂孝子朱寿昌的文章。
孝敬⽗⺟、关爱帮助⽗⺟是华中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恩。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噤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这就是“望云思亲”的故事。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泪流频;⾝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狄仁杰一生没有做过辱没先人,让⽗⺟蒙羞的事,他尽职尽责,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因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这种“不辱”之孝更值得我们称道。
宋朝寇准小时候家境贫寒,⺟亲过世。后来当了宰相,皇上赐他金帛。他回到家里,


看到后伤心地哭了。寇准问她为什么哭,


说:“你小时候⺟亲死了,想求得一块丝布盖尸体都得不到,哪知你今天却这样富贵了!”寇准听了心里十分难过,从此以后,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一辈子不积蓄私财,除了少部分自己所用,剩下的全部送给穷苦人家。小孝孝于庭帷,大孝孝于天下。寇准能以天下苍生为⽗⺟,把家庭之孝变成了全民之爱,把私爱变成了公爱,这是孝的⾼层次,是孝的典范。
常言“树想静时,风不息。子想养时,亲不在。珍惜眼前人!”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菗空去探望⾝患重病的老⺟亲。陈毅的⺟亲瘫痪在

,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亲非常⾼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

还在

边,就示意⾝边的人把它蔵到

下。陈毅见久别的⺟亲,心里很

动,上前握住⺟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蔵到

底下了?”⺟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

,我不能在您⾝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

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蔵着呢。”⺟亲听了很为难
m.Md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