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博‘红颜一笑’”谈起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宮绝句》。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宮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

误国而作的。华清宮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

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宮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

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来说,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舂的美梦,而安史之

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于是这段史事,便成了诗人们反复歌咏的题材,杜牧这首《过华清宮绝句》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竟然是为了贵妃嫣然一笑。无独有偶,我最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篇报道,一大生学当掉电脑为博“红颜一笑”在“电脑”与“红颜”之间,大生学选择的是“红颜一笑”很显然,此大生学对“电脑”与“红颜”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电脑对于当代大生学来说,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重要平台,当掉电脑,意味着对学习消费的“放弃”对比博“红颜一笑”的消费行为来说,是典型的“负消费”行为,是一种丝毫不考虑消费价值的盲目消费。
大生学在大学校园里,吃的有食堂住的有集体宿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的供给。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大生学原本和⾼消费扯不上任何关系,可是现在的不少大生学又确实在“享受生活”而且名目繁多,如果我们稍微用心观察,并不难发现目前的大生学⾼消费情况确实不是个别行为。⽇盛一⽇的⾼消费,究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享受还是一种新的社会流毒在传播。现在在大学校园里,一部分生学正在为

不起学费而着急,另一部分生学却在追求名牌、追赶时尚的大嘲中挥金如土。你有耐克我就要穿阿迪达斯;别人有了意大利服装我就找韩国名牌。品牌消费之风在校园里越刮越猛,在校园里更加明显地展示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
难怪有人说,大学校园周围的饭店永远不会倒闭,吃客就是络绎不绝的大生学们。另外在夜总会、健⾝房、旅游圣地、酒吧到处都闪现着大生学们的⾝影,俨然⾼级⽩领的消费观念。谈恋爱送鲜花、看电影、送定情礼物、一起消遣,没有钱花怎么行?再加上机手、电脑、MP3等消耗品的大量使用,玩网络游戏,购买各种卡点,哪样不要钱花费?“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很多大生学金钱观的实真写照。当前大生学消费状况令人深感震惊,超前消费已成为大生学消费主旋律,大生学面临“后大学”消费危机。
教育专家指出,大生学过早的“富有”和过度奢侈的生活,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而一些跟风的大生学在“人前显贵”的同时,也难免让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更有甚者,一些大生学月花费近2000元、年花费4万元之多,以一些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月薪仅千余元看,显然会⼊不敷出。现在的大生学个个都是依赖于⽗⺟,有钱就花,花完再要,花得心安理得,有时还没来得及要就已负债累累了。如此恶

循环就形成了不良的消费心态,这种不良消费加重了⽗⺟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在攀比意识的刺

下,少数生学为了达到享受生活的目标,不惜

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引发了青少年犯罪问题。在不少报导中我们都看到过生学偷盗、卖

、危害社会治安、杀自、心理畸形杀害同学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说与错误的消费意识没有关系。
诸如此类的事发生在大生学校园,有大生学自⾝过于追求⾼档消费的心理內因,也有大学教育中缺乏消费观教育的外因。內因的形成,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因的形成,是当今大学教育的缺失所致。客观地说,无论哪所大学,注重的只是生学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知识的程度,很少会把引导大生学正确消费,树立科学消费观的问题摆到一定的层面,甚至将之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內容加以強化。实际上,大生学的自制能力并不強,有相当一部分大生学抵制奢侈消费风的能力十分脆弱,不在教育上下大力气,是很难收其心、凝其志、养其神的。因此,不少大生学自然成为追逐消费新嘲的“贵族”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富翁。
唐玄宗为博“红颜一笑”而误国,大生学为博“红颜一笑”而误学,误学同样是误国。鲁迅先生曾说,青年人是家国的脊梁,是家国的希望。我想大生学是青年人的精华,是祖国的未来,失去了大生学的教育就等于失去祖国的未来。
“为博红颜一笑”的现象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
m.mD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