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布鞋
六七十年代的人,穿的大多是布鞋,是自己家里做的,不用去买。现在没人再
穿布鞋了,也就没了
穿布鞋的感受,现从记忆的“箱底”捡出一二,与大家共赏。
布鞋,一块布,一针线,一滴汗,一份情,凝结着女主人的心⾎,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独创之作。浑然是手工,制作布鞋的基本原料是用碎布做的夹纸。凡可利用的旧布都是作夹纸的原料,将他们从偏僻角落里找出来,熬好疙瘩汤似的浆糊,先将其抹在木板上,沾一层布,再抹浆糊,再沾一层布,沾的够厚了,就在太

光下去晒,⼲透了,揭起来,就是夹纸了。按照鞋样子的大小,剪下块块鞋底一样大的夹纸,将边用⽩布沿起来,重叠上几层,密密⿇⿇的纳上线绳,鞋底做成了。鞋帮薄些,鞋面是新的,布鞋,大多是⽩边的鞋底、蓝⾊或黑⾊的鞋面。布鞋,⾊调雅素清淡,像位

经风霜、开朗淡然的老农民。
有一年,家里还是按照去年的鞋样子做的鞋,得有半个月的光景,鞋做成了。少年正是长⾝体的时候,就一年光景,脚再长也不会长很多吧,试试吧,看合适不合适。是估计的有些不⾜,试穿出现了困难。前脚很容易的伸了进去,光亮的后跟露在外面,用劲伸,还是进不去,于是,便俯下⾝子,以脚尖为轴,拧螺丝似的做着反复的⿇花形的动扭,还是无效。最终,取下墙上挂着的鞋拔子,凸出的后跟顺着鞋拔子光滑的凹道,勉強地挤了进去。进去不容易,退出也难。像是长长的、耝耝的、⽩⽩的⽔萝卜从地里子套时的情景,萝卜不愿离开故土,

须紧粘着土地。一人按着鞋底边沿,另一人攥着脚踝骨的地方,帮着用力,硬硬的鞋帮卡着脚跟的突点。等从布鞋里完全退出时,后脚跟褪去一块⽩⽩的浮⽪,有些⾎印,不至于对脚的表面造成大的伤害,可灼烧的感觉直通心脏。
布鞋不像胶鞋那样耐磨,小时好动,跑跑跳跳的,用不多长时间,鞋底就磨得薄了,穿上磨得底子薄的布鞋,有种飘浮着、

基不稳的感觉,像是踩在纸上,总有一种担心,怕一时脚板露出,受了地上硬物的伤害。担心的有时真的不可避免。有一次,一个钉子反着穿鞋而过,好在发现及时,没造成严重的后果。鞋尖的部位是最薄弱的地方,因为,里面有強势的、大而有力的脚拇指每时每刻地与布质的鞋面争胜,鞋面终庒不住脚趾,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脚的大拇指冲出包围,翘动着在窟窿外面示強。
布鞋怕⽔怕泥。走雨后的泥路、在泥泞的农田⼲活,一般是舍不得穿着布鞋在里面趟的,那样,浸

弄脏的后果是要重新刷鞋,得好几天才能⼲透。合适的布鞋,就那么一双,弄脏了,没有后备的更换,岂不尴尬?有了泥路,人们把布鞋脫下,放在随⾝带的包裹里,挽起

管,⾚脚行进。那时,雨后农村泥泞的土路上,经常见到⾚脚的行人用

木

在肩上挑着个小包裹,那包裹里定有布鞋。等到了目的地,到了不再泥泞的地方,洗净脚,再把布鞋穿上。
那时我们上学,路有好几里,都是土路,回家时,遇上泥泞,就脫掉布鞋,⾚脚行进。等到了家,舀上⽔,倒在盆子里,将脚洗净,再把拿了一路的布鞋穿上。经过了⾚脚的过程,走的热了,用⽔洗一洗,降温,清凉慡快,再将脚装进软软的、温温的布鞋里,一路的仆仆风尘顿时被幻化为一种暖流,从脚底向四周散去,抬起⾝,在

悉的青砖地上走过两圈,非常的踏实,这才是真的到了家。
m.mDUxS.cOm